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CVD)的常用药物之一,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众多CVD指南或共识的常客。因其构成英文词组的特征(Beta-Blocker)而令该药被简称为BB,又由于其对CVD不可替代的功效,而在一些人那获得了Baby的昵称。
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心室重塑和改善左室功能而令心力衰竭患者获益。但其对于既往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表现的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一直不太明确。此外,β受体阻滞剂具有预防急性心肌缺血相关心力衰竭作用,但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近期登载于Hypertension的一项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旨在探询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是否具有性别差异。通过调取国际急性冠脉综合征调查档案资料,纳入了13 76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2590例高血压患者曾接受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女性954例,男性1636例)。主要观察指标是Killip分级定义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以评估心力衰竭与30天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使用治疗加权的逆概率和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心力衰竭发生率。通过相互作用检验,对估计值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在入院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在住院后的心力衰竭(Killip≥2)发生率高4.6%(21.3% vs. 16.7%,RR=1.35,95%CI:1.10~1.65)。相反,没有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女性和男性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大致相似(17.2% vs. 16.1%,RR=1.09,95%CI:0.97~1.21)。交互作用试验确定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性别间的显著关联(P=0.034)。院内发生的心力衰竭对于无论是女性(OR=7.54,95%CI,5.78~9.83)或男性(OR=9.62,95%CI:7.67~12.07)均可预测30天死亡率。
文章指出,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能会减少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但对男性并非如此。心力衰竭增加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风险。
延伸阅读:Killip分级
Killip分级最早于1967年提出,是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功能状态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上有无心力衰竭或休克,分为4级。
I级:无明显心功能不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室充盈压轻度增高或心搏量轻度减少,心排血量接近正常。
Ⅱ级:有左心衰竭的证据,呼吸困难、肺底湿啰音,肺部啰音<50%肺野,室性奔马律等。左室充盈压升高但<20 mm Hg,心排血量轻中度降低。
Ⅲ级:急性肺水肿,明显呼吸困难,全肺啰音(包括干啰音、湿啰音),咯粉红色泡沫痰,左室充盈压明显增高(≥20 mm Hg),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血压正常或降低。
Ⅳ级:心源性体克,尿少,四肢发冷,表情淡漠,左室充盈压降低.心排血量重度降低,血压低至休克水平。
Killip分级标准对评价AMI的临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将AMI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从而正确地评估其预后。使医护人员对AMI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一目了然,从而便于对患者的诊治。
参考文献:
Raffaele Bugiardini, Jinsung Yoon , Sasko Kedev, et al. Prior Beta-Blocker Therapy for Hypertension and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Heart Failure Among Patients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16 Ju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