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28岁,因“G3P0孕37周,剖宫产后左侧肢体偏瘫20天,伴胸闷、气促、血痰、腰痛、无尿12天”入我科。
患者孕37周时因血小板明显降低至29×109/L于6月4日急诊收治我院产科,6月6日腰麻下行剖宫术,产一女婴,体重2780 g,身长47 cm,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200 ml,输注单采血小板3U,无休克,血压维持在135~140/80~90 mm Hg。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28岁,因“G3P0孕37周,剖宫产后左侧肢体偏瘫20天,伴胸闷、气促、血痰、腰痛、无尿12天”入我科。
患者孕37周时因血小板明显降低至29×109/L于6月4日急诊收治我院产科,6月6日腰麻下行剖宫术,产一女婴,体重2780 g,身长47 cm,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200 ml,输注单采血小板3U,无休克,血压维持在135~140/80~90 mm Hg。剖宫产后第2天患者突发双下肢乏力、麻木,伴胸闷、气促、腰酸、腰痛,6月8日转入神经内科。查体:左侧肢体偏瘫,双侧C3水平以下皮肤针刺觉明显减退,左Babinski征(+),Chaddock征(+)。头颅MRI示右基底节区,双侧枕叶脑梗塞。1周后患者出现少尿,尿量50~60 ml/d,伴高热、胸闷气促加重、明显腰痛、酱油色尿。尿常规:蛋白1.5 g/L、红细胞(++++),白细胞(+)。肾功能:BUN由4.4 mmol/L升至 44.2 mmol/L、Scr由78 mmol/L升高到1004 mmol/L。血常规:Hb由111g/L降至44 g/L,血小板波动于29×109/L ~220×109/L之间,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科。
既往史:患者1997年5月因重度妊高症引产死胎1名。1998年6月孕3月时自然流产1次。此次孕3月产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为62×109/L,给予脱氧核苷酸和利可君片口服,血小板升高至70×109/L。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关节酸痛、皮疹、脱发、反复口腔溃疡等肾外表现。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39.9×109/L、N 90.6%、RBC 2.03×1012/L、Hb 44g/L、PLT 29×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尿比重1.015、24 h尿蛋白定量0.08~0.77 g。尿蛋白电泳:混合性蛋白尿。肾功能:BUN 44.2 mmol/L、Scr 1004 mmol/L。肝功:血浆总蛋白43 g/L、白蛋白22 g/L、SGPT 11 IU/L、SGOT 19 IU/L。Na+ 134.2 mmol/L、K+ 5.81 mmol/L、Cl- 99.6 mmol/L、CO2CP 13.7 mmol/L、Ca2+ 1.71 mmol/L、P3- 3.76 mmol/L。血气分析:PH 7.448、PCO2 2.55 KPa、PO2 12.78 KPa、SaO2 95%。IgG 762 mg/dl、IgA 201 mg/dl、IgM 119 mg/dl、C3 23.3 mg/dl,C4 1.92 mg/dl。ENA(-)、ANA(-)、抗ds-DNA抗体 23 IU/L、ANCA(-)、抗心磷脂抗体IgG 121 GPL/ml、IgM 11.1 MPL/ml、网织红细胞 3.5%、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结合珠蛋白55 mg/dl、Coombs试验(+)、血清游离Hb 172 mg/L、 LDH 446 IU/L,vWF 167.6%。双肾B超:左肾134×62 cm,右肾127×52 cm。EKG:窦速,T波变化。胸片:双肺内中带近肺门区见斑片状渗出影,双肺感染,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左房增大伴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压65 mm Hg,EF 31%。双下肢及肺同位素检查(MAA)提示双下肢深静脉部分梗阻,双肺多发性灌注下降,提示肺栓塞。MRI为左侧肾动脉肾门后分支显示变细欠清。
入院诊断:急性肾损伤(AKI)、脑梗塞、剖宫产术后、贫血、血小板降低
讨论
主治医生:患者为28岁女性,剖宫产后2天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头颅MRI示为右基底节区、双侧枕叶脑梗塞,可能与羊水栓塞有关。患者术前Scr 78 mmol/L,术后10天出现急性肾损伤(AKI),表现为无尿,呈酱油色,Scr进行性升高,最高达1004 mmol/L。患者入院时有胸闷、呼吸困难、紫绀,伴血痰、高热T>39℃,根据目前的临床表现和理化检查,该患者的诊断应为脑梗塞,急性肾损伤,严重肺部感染。AKI首先要排除肾前性和肾后性AKI。患者无尿,Scr>500 mmol/L,且无浮肿、腹水、休克症状,肾前性因素可除外。B超未见肾盂肾盏腔扩张,可排除肾后性梗阻,故AKI考虑为肾实质性。病程中另一主要特点是双侧腰痛,腰区肿胀明显伴肾区叩击痛(+),突发少尿、高热、尿呈酱油色,提示有否溶血可能。外周血象中有二系明显降低:血红蛋白44 g/L,血小板29×109/L,且孕3月时出现血小板减少,持续至产后,术中曾输单采血小板3U,故是否同时合并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TTP-HUS)?需进一步检查结合珠蛋白、网织红细胞、外周血找破碎红细胞和Coombs’试验等。
副主任医师:该患者年轻女性,产后急性肾损伤伴血小板下降、肉眼血尿及酱油色尿、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网织红细胞升高,外周血找见破碎红细胞,血清游离Hb升高,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可考虑诊断为内皮细胞病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结合抗心磷脂抗体-IgG升高,同时伴有多脏器栓塞,包括脑部右基底节区及双侧枕叶脑梗塞、肺梗塞、肺动脉高压、双下肢深静脉部分梗阻、左侧肾动脉肾门后分支显示变细欠清,同时有左侧剧烈腰痛、肉眼血尿、高热、寒战等,有自然流产史,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诊断亦成立,肾活检和抗心磷脂抗体检测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患者外周血象中二系明显减少、血沉增加、多脏器受累、年轻育龄妇女应排除狼疮性肾炎,可进一步查抗ds-DNA抗体、ENA、抗ANA、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患者呼吸道症状较重,伴血痰、急性肾损伤,需检测ANCA排除血管炎。鉴于该患者AKI原因不明,有行肾活检指征。但其Scr>1000 mmol/L,全身情况极差,肾穿刺风险大,应在充分透析保护下行肾穿以明确肾脏病理。
陈楠主任医师:该患者病史有以下特征:①青年女性,有自然流产史;②产前血小板降低,术前和术后有大量血小板输注病史;③ 产后2天出现右基底节及双侧枕叶脑梗塞;④ 产后10天出现少尿、无尿型急性肾损伤,Scr最高达1004 mmol/L,同时伴明显腰痛和酱油色尿;⑤ 伴有肺梗塞、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全身症状。结合其病史特点及双肾偏大、发病时间短,急性肾损伤诊断成立。血ALB降低为22 g/L,伴有大量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尿蛋白电泳为混合性蛋白尿,提示为肾小球-小血管病变。与妊娠及分娩有关的急性肾损伤病因有以下: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②血栓性微血管病(TTP-HUS);③急性肾小管坏死;④肾皮质坏死;⑤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PGN);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此病与反复自发性流产密切相关。
患者ENA、ANA、抗ds-DNA水平正常,可排除SLE;血网织红细胞升高,外周血找见破碎红细胞,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消耗性血小板下降,血清游离Hb升高,vWF因子升高合并急性损伤,故HUS诊断成立;而抗心磷脂抗体-IgG明显升高,同时伴多脏器栓塞(脑、肺、肾、子宫等),溶血指标及Coombs’试验(+),故APS诊断亦成立。APS由Hughes于1983年首先报道,故又称为Hughes’综合征。抗磷脂抗体(APL)包括:狼疮抗凝复合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alipin antibody,ACL),以及其他自身抗体,如:脂蛋白抗体GP-I等。故APS应同时查狼疮抗凝复合物、抗b2-GPI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该患者突出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处重要脏器的血栓栓塞性病变:脑部右基底节区伴双侧枕叶脑梗塞;肺梗塞表现为肺动脉高压达65 mm Hg,低碳酸血症(PCO2 2.55 KPa),同位素检查示双下肢深静脉部分梗阻,双肺多发性灌注下降,提示肺栓塞;MRI显示为左侧肾动脉肾门后分支显示变细欠清,结合左侧剧烈腰痛、肉眼血尿、高热、寒战,提示肾梗塞,并通过肾脏病理活检证实。该患者临床表现为APS及HUS,从而引起全身多脏器栓塞,肾梗塞为此两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
目前APS的诊断主要根据1998年的Sapporo分类标准。Sapporo分类标准分为临床标准和实验室标准两部分。临床标准包括:①血栓形成;②病态妊娠。实验室标准包括:①抗心磷脂抗体;②狼疮抗凝物。值得重视的是抗磷脂抗体可在1%~5%的正常年轻人体内发现,APS在这部分人群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及慢性病的增多而增高。诊断APS要至少满足1条临床标准及1项实验室标准。2004年的悉尼会议对Sapporo分类标准又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主要的变化有:①将原发性和继发性APS的名称分别改为“不伴风湿性疾病的APS”和“伴风湿性疾病的APS”;②临床标准中,新增了抗磷脂抗体相关的症状,包括心瓣膜病、网状青斑、血小板减少和肾脏病变;③新增了抗b2-GPI阳性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④抗磷脂抗体的两次阳性间隔时间由6周变为12周。
APS多发生于有习惯性流产的育龄妇女及伴发SLE者,文献报道APS共分6型:I型为深静脉和肺栓塞;II型为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栓塞;III型为脑和视网膜血管栓塞;IV型为混合型;V型为APL阳性伴脑脊液改变;VI型为亚临床型。该患者为混合型(IV型),有多种重要脏器的栓塞病变,疾病来势凶猛,快速进展,故可能属于暴发性APS(CAPS)。 APS产科并发症约占15%~20%,包括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故我们应长期随访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包括:身高、体重、智商、营养等。
APS的治疗非常棘手,我们的体会是①针对原发病的治疗:采用中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0.5 mg/kg/d抑制抗体的产生,大剂量激素可加重高凝状态;同时可给予静脉多价丙种球蛋白(400 mg/kg/d)5次治疗;单膜或双膜血浆置换以降低抗心磷脂抗体滴度。②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LMWH)应作为首选,治疗剂量200 antiXa-IU/kg/d,该患者约50 kg,每日剂量10 000 antiXa-IU 分两次皮下注射。LMWH剂量要足,疗程要长,使用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肾功能衰竭更应注意监测血清抗Xa活性使其维持于1.0 antiXa-IU/L左右,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粘附药物,如盐酸噻氯匹啶0.25 g,睡前1次口服。长期使用LMWH应注意补充钙剂,减少骨质疏松发生。③血液净化治疗:该患者无尿期较长,加强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肾功能有可能延迟恢复,透析过程中注意动态评估干体重。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期,内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