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TCT2017 | 研究荟萃: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形成机制及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7/11/9 10:14: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形成机制及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INVEST研究:OCT评估的极晚期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形成的机制

    与金属依维莫司洗脱支架相比,置入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支架(BRS)后更容易发生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VLScT)。但是,VLScT的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丹佛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1日,TCT 2017学术年会“BRS - Late Scaffold Failures”口头报告专场日本小仓纪念医院的Kyohei Yamaji团队探讨了VLScT的发生机制并报告了INVEST研究的最新进展(摘要号:TCT 10)。

    研究者Kyohei Yamaji等对INVEST注册登记研究中来自欧洲及亚洲19家中心的2013年6月~2017年5月置入BRS后发生VLScT、在急诊PCI前行OCT评估的36例患者进行了分析。QCA显示,BRS置入时参考血管平均直径为3.0 mm(IQR:2.55~3.42)。受试患者平均置入1.3个支架,置入支架的平均直径为(3.15±0.34)mm,平均长度为(29.5±15.7)mm;共计有56.3%的患者接受了预扩张和后扩张。VLScT的平均发生时间是BRS置入后20个月(IQR:16~27),在大多数(91.7%)患者中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VLScT时,17%的患者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3%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据推测,VLScT发生原因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支架不连续(有腔内突出,42.1%)、贴壁不良(18.4%)、新生动脉粥样硬化(18.4%)、膨胀不全或支架收缩(10.5%)、覆盖不全(5.3%)、边缘相关疾病进展(2%)及不确定的原因(2.6%)。进一步分析显示,与未形成血栓的支架区域相比,形成血栓的支架区域存在支架不连续、膨胀不良、覆盖不全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15(95%CI:76.2~182,P<0.001)、17.1(95%CI:14.8~19.7,P<0.001)和7.34(95%CI:6.17~8.77,P<0.001)。在16例支架不连续为主要原因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发生VLScT前进行了OCT检查,但未见膨胀不全及新生内膜覆盖不良。

    上述结果提示,INVEST注册研究通过应用冠状动脉内OCT成像揭示了导致VLScT生成的多种原因。结果发现,VLScT的主要常见原因是支架不连续、贴壁不良及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考虑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直至BRS完全吸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改变支架设计、优化置入技术能否减轻BRS吸收相关支架不连续风险。

    摘要题目:Mechanisms of Very Late Bioresorbable Scaffold Thrombosis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sigh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 registry.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在小血管病中的应用对比

    小血管病(SVD)是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结局(患者相关及设备相关事件)不良的预测因素。人们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在SVD患者中的应用一直存有顾虑。TCT 2017学术年会“BRS - Late Scaffold Failures”口头报告专场,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Giulia Masiero教授的研究对三大前瞻性研究中BVS与第二代金属支架对SVD患者结局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摘要号:TCT 9)。

    研究者Giulia Masiero等对术前临床及血管造影变量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对RAI注册研究及MAASSTAD-Absorb研究中接受Absorb BVS治疗者以及COMPARE II研究中接受XIENCE V / PRIME or PROMUS依维莫司金属支架(EES)治疗的对照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了对比分析。若QCA所示的靶病变参考血管直径(RVD)≤2.75 mm则视为SVD。

    研究最终对463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SVD患者1147例。对337对倾向评分匹配患者的分析显示,接受Absorb BVS治疗及EES治疗者的术前特征具有很高的可比性,两组患者临床及造影复杂程度均较高。如预期一样,与EES组相比,BVS组患者更多接受预扩张及后扩张,但随访1年及2年时的设备相关复合终点(DOCE)发生率并无差异(随访1年:HR=1.08,95%CI:0.5~2.3,P=0.8;随访2年:HR=1.28,95%CI:0.68~2.43,P=0.5)。但是,与EES组相比,BVS组患者随访1年及2年时的明确/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ST)发生率较高(0.3% vs. 1.3%,HR=1.47,95%CI:0.8~31.4,P=0.08和0.3% vs. 1.8%,HR=8.34,95%CI:1.1~60.2,P=0.04)。

    该项有关三大大型前瞻性研究SVD患者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显示,除BVS ST发生率更高外,BVS与EES的支架相关事件发生率相当。

    摘要题目: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vs. Everolimus-eluting Metallic Stent in Small Vessel Disease: a Propensity Matched Analysis of COMPARE II, RAI and MAASSTAD-ABSORB Prospective Studies.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任琳琳



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