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coagula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from heparin to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1916年人们发现肝素具有抗凝作用,直至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才在临床试验中评估它的治疗价值。20世纪80年代早期普通肝素(UFH)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就被引入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或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中UFH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然而,UFH刺激血小板,导致其激活和聚集,这可能进一步促进血凝块形成。临床试验证明,新型药物如低分子量肝素(LMWHs)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优于UFH。LMWHs越来越多的用于ACS患者的抗凝治疗。经PCI治疗的患者中,LMWH并不比UFH提供了更实际的抗凝益处,然而已证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在这方面是安全有效的。UFH可能被更安全有效的抗纤维蛋白酶药物所取代,如DTIs。DTIs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抗凝活性,而且大部分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比UFH更具稳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针对不同的适应证批准了4种羟嗪DTIs: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比伐卢定和地西卢定。比伐卢定以其抗血小板、抗凝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支持其成为较低危和较高危患者包括行PCI患者的抗凝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周玉杰点评:
1916年,肝素抗凝特性的发现开辟了血栓性疾病治疗史上的新纪元。到80年代,普通肝素(UFH)和阿司匹林一起,成为对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血栓事件的重要武器。但UFH并不是完美的,它在减少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生成的同时,也激活血小板,从而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高发生率使我们渴望新型抗凝药物的问世。低分子量肝素(LMWHs)克服了UFH的部分缺点,并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显示出益处。对于接受PCI的患者,LMWHs术中并未表现出明显优于UFH的益处,易出现鞘管内血栓。LMWHs在PCI患者术后应用简便,无需检测ACT与抗Xa 活性。与UFH一样,LMWHs作用的多靶点特性使其同样具有可控性差的缺陷。Kenneth教授认为,“理想的新型抗凝药物应该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单个靶点”,即直接作用于IXa因子、Xa因子及凝血酶等单个凝血因子,“并具有良好剂量-效应关系”。而直接作用于凝血酶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有望成为我们未来的理想抗凝药物之一。
DTIs通过直接作用于凝血酶的活性位点来发挥抗凝作用,其不仅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作用,且大部分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比UFH具有更稳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目前,美国FDA已针对不同的适应证批准了4种羟嗪类DTIs:重组水蛭素(lepirudin)、阿加曲班(argatroban)、比伐卢定(bivalirudin)以及地西卢定(desirudin)。其中比伐卢定的抗血小板、抗凝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成为包括低危及高危以及行PCI的ACS患者的抗凝选择。最新的一项对5项大规模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比伐卢定在ACS和PCI患者中与UFH疗效相近,但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UFH。Lepor教授最后总结说:“UFH最终应该被DTIs这样更安全更有效的抗凝血酶药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