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主动脉生物瓣膜假体早期抗凝治疗:有无常规治疗的适应征?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8/2/14 16:37: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Earl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aortic valve bioprostheses: is there an indication for routine use?
背景:过去10多年,来自美国、欧洲、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大量的文献尚不能提供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个月抗凝治疗固定的指南。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推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30天或更短的时间内,采取抗凝治疗对主动脉生物瓣有无保护作用。
方法: 自1994年至2000年, 1,372例平均年龄大于70岁的植入当前市面上三种可用的生物瓣膜患者接受评估:美敦力 Mosaic瓣(美国美敦力公司Minneapolis, MN) (415例), Carpentier-Edwards SAV 瓣(462例)), 和Carpentier-Edwards PERIMOUNT瓣 (495例)) (爱徳华生命科学,加州阿尔文), 患者人数具有可比性,包括行所有随访人群以及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中行冠状动脉旁落移植术者(CABG)。
结果: 37例可见血栓栓塞事件 : 大栓塞事件, 14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 (RIND), 12例;小栓塞事件, 11例。 4例因栓塞死亡。 多元分析提示总体TE未见预测性危险因子。 (逐步逻辑回归) 对并发大栓塞事件与RIND的患者中的12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了2项预测危险因子:: 手术前脑血管意外 (优势比 [OR] 4.45, 95% 可性区间 [CI] 1.17 to 16.87, p = 0.028);与行CABG (OR 3.19, 95% CI 1.16 to 8.76, p = 0.025). 无论是抗凝治疗还是抗血小板治疗均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常规抗凝治疗的适应征。但研究支持,在手术前脑血管意外以及行CABG 的患者,而非房颤、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中有使用抗凝治疗的潜力. 血管负荷以及年龄的老化这些独立预测因子的促成因素。仍就需要,或至少应当考虑开展一项有关AVR生物瓣膜方面的随机临床试验。
版面编辑:聂会珍
相关搜索